
孩子的学习似乎永远是父母的头等大事,很多父母经常苦恼于自家孩子记不住学习内容。比如,明明背了很多遍的课文和古诗词,记了好几晚的数学公式,抄了无数次的英语单词等等,但在考试时却总是记不住。
然而让父母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有些东西孩子却记得异常轻松,甚至可以说过目不忘。比如让孩子去记一些复杂的游戏攻略或是网络神曲等。
这难道是孩子在故意和家长或老师作对,不好好学习?还是孩子遇到了什么问题,对学习内容选择性地遗忘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这并不是这些孩子在故意和家长或老师作对,也不是孩子选择性地遗忘,而是他们在某个特定发展阶段会出现记不住学习内容这样的遗忘问题。
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在于,不少父母对学习记忆原理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也因此对有效提升孩子记忆力的策略和技巧缺乏科学而完整的认识。
好在近几十年来,全球脑科学、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等领域对记忆的研究已经获得了众多的科研成果,这些新发现使得更多的父母和孩子拥有一个新的尝试,那就是有机会重新审视和更新对学习力的固有认识,在科学记忆上取得一个新的突破。
01 孩子掌握一门知识有两大要素:“知识链”和“记忆结”
从学习原理来看,孩子要掌握一门知识,需要两大要素,一个是“知识链”,另一个是“记忆结”。
所谓“知识链”,就是指考验学习者把学习内容组织成环环相扣的知识链条和信息网络的能力;所谓“记忆结”,就好像是在知识的链条或信息的网络上打牢一个个属于自己的记忆烙印,来帮助每个学习者快速地检索和准确地提取所学的内容。
打个比方说,在考试中遇到某个问题,此时就在自己的“知识链”上寻找和这个问题有关的答案,也就是“记忆结”,越是能快速准确地“调取和运用”,表明记忆效果越是有效。
所以,从学习功能上来看,记忆就是对知识和信息的调取和运用,而只有那些被学习者形成了知识链和记忆结的学习内容,才能在大脑中被有效地编码、提取和运用,最终从短期记忆变成了长期记忆;而那些没有形成知识链或信息网络的学习内容,则会变成零散的浅层记忆,不容易被随时提取和运用,通常属于短期记忆,记不牢、记不住是其显著特征。
如果有可能,父母可以选择孩子的某个学习过程,和他一起对照“知识链和记忆结”来分析学习中的两大重要环节——架构和记忆。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引导孩子跳出被动记忆和刷题的落后学习模式,用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学习的过程,通过体验“知识链和记忆结”的关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02 提高孩子记忆的两大重要技巧
”知识链和记忆结“是帮助孩子提升记忆力的一个基础方法,但从更长更广的时间来看,这并不能阻挡一个人对记忆内容的遗忘趋势。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从1885年开始通过实验来研究人类的遗忘规律,发现了关于人类记忆的著名的“遗忘曲线”,这也被人称之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我们通过观察“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可以看到这条抛物曲线画出了一个人初次学习新知识后的遗忘速度:大约在48小时之内,每个学习者都会以极快的速度遗忘掉70%左右的刚读过或听过的东西;而剩下30%的内容则会以稍慢的速度逐渐而缓慢地被遗忘。
我们认真观察这条曲线就会发现,遗忘确实是造成孩子学习效率低下的最大阻碍之一。如果我们能够帮助孩子突破这个障碍,通过某种方法打败这条遗忘曲线,无疑能使孩子在学习上步入一个新台阶。
难能可贵的是,艾宾浩斯在提出遗忘曲线理论的同时,也为世人指出了提高记忆的两大重要技巧,帮助我们改善学习记忆的不足。
●第一个技巧:重复记忆
在初次学习新内容之后,学习者必须在两天之内复习内容,也就是要在48小时内在大脑里再复盘一次新学的内容,这样就可以快速中断遗忘曲线的形成。
由此可见,在知识链上打上记忆结的最有效时间段就是初学后的48小时内,这样父母就可以通过引导孩子在两天之内复习所学知识,以此来完成重复记忆,使短期记忆变成长期记忆。
●第二个技巧:测验效应
“复习+测验”的模式,被教育心理学家们称之为“测试效应”。最佳的“测验效应”应该发生在学习新知识后间隔的一段时间里。
复习的目的之一是为了给知识链打上记忆结,形成长期记忆;而小测验是用来检索和发现知识链上潜伏着哪些“记忆结”不牢固,然后集中时间和精力去把它们修复好,这就犹如让“遗忘的子弹”飞一会儿,这样才容易帮我们找到知识遗忘点,并找准需要打上记忆补丁的地方。